登录
  • 欢迎访问iThenticate中文网站,在这您可查阅相关文章以及免帐号检测您的论文哦!

如何选择SCI期刊、投稿方式及审稿人?

期刊投稿 ithenticate 2639次浏览

准备投递一篇SCI的时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你考虑:选择投递哪个期刊?选择用什么方式投稿?选择推荐哪些审稿人?如果能解决这三个问题投稿将显得容易很多。

关于SCI期刊的选择

首先,在本领域内的、预期影响因子范围内的期刊中,从期刊名初步筛选可能合适自己文章内容的期刊。然后找到期刊的介绍,阅读其“目标和范围”(aim and scope),以确定稿件是否符合。接下来再看看期刊近几年内影响因子的走势,以其保持上升或稳定为佳。

另外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是该期刊是否曾在过去发表过相当数量的中国作者的文章。学术期刊终归是商业杂志,出版商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世界各地的期刊,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自己的偏好。

并不是说没有发表过中国作者文章的期刊就一定不能投稿,但是相较而言,在其它各方面差不多的情况下,曾经发表过大量中国作者文章的期刊一般会对中国作者更友好,期刊编辑也更熟悉和中国作者的交流方式。

最后,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期刊的审稿周期(turnaround time),指的是从期刊收到投稿到编辑发出第一封关于决定的回复的时间(接受,需修改,或者拒稿)。很多期刊会在网页介绍中列出审稿周期,这是给作者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承诺。

一般来说,高水平杂志(high-profile journals)的审稿周期比较短。决定文章是否被期刊采纳的最最主要的因素当然是文章的质量和意义,但是这其中有时也有些些儿运气在。

通俗的说,第一次投稿可以“碰碰运气,”就算失败,损失的不过是一个审稿周期的时间(比如两个星期到一个月)。而如果文章真入了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法眼,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对作者可谓益处多多。当然,也要注意不同的期刊对文章的格式和字数方面的要求会有所差异。

一篇文章被一个期刊拒稿后原稿件不经过修改是不能直接投到另一个期刊的。但是,这种修改一般只是格式上的,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注:影响因子超高的几个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对篇幅的限制非常苛刻,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如果被这种杂志拒稿,再投下一个目标期刊的时候往往需要对稿件进行扩充,补充之前被省略的细节或次要实验)。

关于投稿的方式

(1)稿件直接寄发刊物编辑部。

要根据刊物的要求决定发电子邮件,还是投打印稿。根据刊物的要求决定投稿论文的体例,按要求写摘要、关键词,编好注释、选用刊物认可的字体、字号等。

(2)稿件寄发刊物的主编、副主编或编辑。

稿件附上一封简短的信函,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学术研究方向,说明自己的要求、希望,不要对收件人和刊物奉送过分的溢美之词。

(3)稿件直接送到编辑部。

这种方式近似于毛遂自荐,作者带着稿子到编辑部,向编辑推销自己,具有亲切感。稿件上注明作者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以便联系与交流、沟通。刊物一般都希望作者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职务、职称、学历、学位、已发表过的论著等,以增进了解。不过,这种介绍必须客观、诚实、平和,不要言过其实。

(4)请导师或他人推荐。

尽可能求得国内外知名专家,或领导者、知名人士的推荐,这样的稿件更能引起编辑们的注意。把稿件修改润色并推荐给杂志发表,是付出心血的合法的脑力劳动,是值得鼓励的劳动。推荐稿件一方面可以为作者推荐到合适的杂志,避免了投稿的盲目性(有的作者不了解杂志用稿取向,往往是投了很多地方也没有发表,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有不少杂志则因为名气不大而难以吸引优质稿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推荐发表既可以为作者服务,也有利于帮助杂志获得更多的优质稿源,是一举多赢的、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不管采取什么投稿方式,稿件上都要注明作者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以便联系与交流、沟通。刊物一般都希望作者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职务、职称、学历、学位、已发表过的论著等,以增进了解。不过,这种介绍必须诚实、平和,不要言过其实。

关于审稿人的推荐问题

如果按熟悉程度和研究同行来分,有四类审稿人。第一类是陌生的同行;第二类是熟悉的同行;第三类是熟悉的非同行;最四类是陌生的非同行。

从学术规范来说,第三类和第四类属于非同行,是绝对不能推荐的。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推荐第三类作为自己的审稿人,以为这样手稿容易被接受。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学术规范,而且主编、编辑们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甚至会从此对他或他课题组的手稿留下极为不好的印象。至于第四类审稿人,不会有人推荐吧。

第二类审稿人属于可推荐的,但有时也不是很合适。熟悉的同行,可以分为关系好的和关系不好的。送到关系好的熟人手里审稿,可能会网开一面,只是形式上的审查,也不容易指出自己手稿中存在的硬伤;送到关系不好的熟人手里审稿,可能会无情的打击的,随便找个理由毙了。推荐这类审稿人应当慎重。

相比之下,第一类审稿人是更加值得推荐的,更加方便的、更加有益于学术规范。陌生的同行,学术或项目上的利益冲突较低,对一篇文章的评审会更客观一些,即不会网开一面,也不会无原则的打击和批评。第一类审稿人很容易找,就推荐自己手稿所引用文献的作者作为审稿人。当然,这类审稿人的文章和自己的手稿应当在主要内容上越接近越好。如果你通过了这类审稿人的评审,也就是说你得到了真正同行的认可,如果通不过,他们给出的审稿意见也会更加合理些,更容易帮助自己的手稿得到改进,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此外,推荐这样的审稿人,杂志方面也很容易接受,也会给杂志主编和编委留下更好的印象。


本站的文章和资源来自互联网或者站长的原创,按照 CC BY -NC -SA 3.0 CN协议发布和共享,转载或引用本站文章应遵循相同协议。如果有侵犯版权的资源请尽快联系站长,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有争议的资源。
喜欢 (0)
[turnitinhk@sina.com]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