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些你都还没做好,那么请认真的看下去。
投稿之前要再次对期刊的每一个格式要求逐一核对,确保全部符合。投稿之后稿件首先经过的是期刊编辑,如果编辑发现大量格式不对,就会打回来要求进行改正,耽误时间。就算编辑这关过了,文章到了审稿人手里,格式问题也很可能成为审稿人“拒稿”的托词,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常见的需要注意的细节有:
文献引用: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是否将正确的文献放在了正确的位置;是否有遗漏或多余;是否每一篇文献的格式都符合期刊要求。这些都有可能因为反复的改动而导致出错。
目前,学术期刊采用的参考文献著录标准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以及《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等。这些标准和规范中,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基本一致。随着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推行,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被广大科研人员所熟知和采用。
可以说,一个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并经常写稿、投稿的科研工作者,必然对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十分熟悉,其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也会比较规范;相反,如果一篇文章的参考文献的标注与要求格格不入,如文内不标注参考文献的序号,混淆参考文献和注释,参考文献严重缺项或不合规范等,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缺乏学术论文的写作经验或科学研究的方法。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还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术论文引用、参考、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都是很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这也是任何一位治学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不容回避的。
如实、规范地标注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每一位治学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学术素养,它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也可为同一研究方向的人提供文献信息,便于他们查阅有关资料,启发其思维,便于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论等,而作者又没能如实、准确、规范地标注出处,则会被认为作者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或缺乏学术道德修养。
语法:对于不以英语为母语大家来说,投稿前反复检查语法是很有必要的。最好能多找到几个人来帮你检查是否有拼写错误,并找一位母语为英语的人来帮你审阅论文。另外有些期刊对于语言的时态有要求,因此更需要注意,不仅仅语法正确就万事大吉。经常出错的语法有:主动被动语态误用;名词作形容词误用;句子里多个动词并列等。
文章格式:缩写;斜体;单位符号(采用国际单位);大小写;单位和数字间空格;字体统一(避免中文字体)。
图表格式:单位是否正确,不同图表的字体格式是否统一且符合期刊要求。引用的数据是否已标注,缩写是否在note中标注。
SCI论文投稿常常需要Cover letter。在Cover letter中,我们不仅需要对稿件的内容做简要的介绍并点出创新之处,吸引期刊编辑的阅读兴趣,还要简单介绍本论文的作者,以及一些必要的声明。可以说Cover letter是论文的一张门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向编辑简要介绍一下论文的内容以及参与此项研究工作的作者名单。
(2)重点解释该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为什么会受大家感兴趣。可以介绍用到的创新性技术、实验样本数量足够多、研究成果将对这个领域有较大影响等。一些临床期刊还要求介绍这项工作会对将来的实际治疗应用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写作时只需要包含要点而不用仔细解释。同时,尽量让编辑看到你的工作是和所投期刊相关性很强。
(3)可以介绍你和你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以及与这篇文章的关系。若有合作团队,则也可介绍相关合作团队的研究情况。
(4)声明文章没有任何利益方面的冲突(需要查询各期刊在利益冲突政策方面的描述,因为每个期刊有不同的相关规定)。同时,需要表明这项研究没有发表过,也没有一稿多投。
大部分期刊投稿时都设有这一环节,你可以推荐熟悉自己论文研究领域的审稿人来审阅自己的论文,或指定回避有明显利益冲突的审稿人。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你的论文有更大的可能受到合理的审阅。因为虽然期刊编辑和编委会成员往往是知识面较为广泛,但他们并不可能对所有的研究领域都了如指掌。
当然,你也可以回避明显的利益冲突的审稿人(比如跟你来自同一机构的人、那些与你关系密切的人)。如果你不想让某位审稿人审阅你的论文,你也可以提出来。因为你觉得他是一个极端的竞争对手,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投稿经历看来,他们非常反对你的观点以至于不能给你论文以公正客观的评价。
选择审稿人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而是要使我们的稿件能够获得及时、公正、客观、有价值的反馈,最后的目的是 快速、高水平地发表!但如果真的不幸遭遇Reject,也不要灰心,好好地学习审稿人的意见,通常他们的意见还是非常专业与中肯的,然后逐条修改后再向该刊或者他刊发起新一轮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