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头雾水,什么意思?我的论文不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不就是我的论文吗?
“你的工作不错,这个这个和那个那个,但是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写作一塌糊涂,我读着读着都想撕了它。” (其实他用了一个比”垃圾“更不堪入耳的词儿,和犬科动物有关,大家都能猜到,我就不点明了,呵呵。)
台下的哥们一脸坏笑,台上的我一脸讪笑,满屋的人哄堂大笑。东欧国家的人好像不讲政治正确啊,是什么就说什么(所以人家遇到的恐怖袭击也少呢。)
我博士导师从来不发火,唯一一次抱怨就是博士答辩之前:”你看那个阿根廷小妹妹,人家母语也不是英语,比你来美国还晚,人家毕业论文写的可以直接拿去发表。你,你媳妇儿是说英语的,你也不让她给你改改,你自己看的懂吗?“
博士后的老板在我刚进去时曾经评论:你的写作是hopeless。博士后二老板比较客气一些:我读你的东西有一些困难。
2009年,我痛定思痛,知耻后勇,发奋图强,悬梁刺股,花了一年时间废寝忘食地提高英语写作。一年之后,基本上每篇文章,审稿人或编辑都会称赞写的不错,很容易懂(well written, easy to follow),再没有在写作上被人质难过。前年写了一篇长文(我自认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给审稿人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写的很好”,嘿。
今天周末,这就花点儿时间和博士生,博士后,还有青椒们交流一下我的逆袭过程。以我这么差的底子都可以逆袭(大学四级68分,托福惨不忍睹,写作被所有的老板批判),那我相信除了陈楷翰陈疯子,所有的人都可以逆袭。
先声明一下,本文是交流理工科的初级或中级科研论文写作的经验,文艺创作或高级科普写作不在此列。而且主要是集中在生命科学这种使用自然语言的学科。像物理数学这种使用公式语言比较多的学科,可能用处也不是很大。另外,此文的目的是完完全全功利性的,讲的就是你辛辛苦苦学好文武艺后,如何卖与帝王家。蔡宁兄和陈楷翰陈疯子这种超然物外的,准备好清水洗耳朵哈。
科研写作最常见的毛病就是没有逻辑。这一点和语言无关,中国人和美国人没有区别。我博后老板经常说,很多美国博士生写的东西也没法看。
关于写作的逻辑,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了。比如图表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不要把做过的实验,事无巨细统统写出来。你自己做的,你觉得重要,但别人不一定这么想。套句说俗了的话;一定要“舍得”,有舍才有得。我经常给学生说,除非是你奶奶,连你妈都没有兴趣和耐心听你唠叨,80%的读者看你的文章都是一掠而过,所以一定要言简意赅。(写博文,可以稍微话篓子一点儿哈。)
另外,你在做的过程中,可能走过弯路,思路设计等等都有过变化。这些弯弯绕绕就不要写了。你自己知道就行,别人没有和你一起走这个过程,也不知道你的心理活动,所以也看不懂。你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可。(当然,如果负面结果很重要,那当然要提一下,省得别人也走弯路。这个分寸如何把握,就是考较工夫的时候。把握不好,就去问问前辈)
中国学生,能读到博士这个阶段,脑子一般都是清楚的,在叙述的逻辑方面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下面主要交流一下如何提高科研写作的英文。讲英文科研写作的文章有很多,大多数都很长,你看了也不一定都能记住。我就讲三个非常简单的要点,保证你能记得住。
第一,提高科研写作水平,最最最最重要的重中之重,我最重要的心得,说出来很简单,就是两个字:“耐心”。 写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有耐心。这个可能和我个人有关。我一气呵成的文章,人家往往批的我满地找牙。我精雕细刻,苦苦思索出来的文章,基本上都会得到好评。所以,我个人的经验就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做文章,不能。。。哦,不对,我是要说,科研写作不是写诗,不要文不加点,不要李白,科研写作是绣花,要的是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定要慢慢写,性子要压住(所以陈疯子写不了呢,他不肯屈就读者嘛)。
而且,写完了之后,一定要放一两个星期再投出去。投稿之前一定要再花几天时间改几遍。我敢赌一桌满汉全席—你放几周之后再看,肯定有你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肯定有你觉得不通的地方。你当初写的时候,胸中“自有丘壑”,其实很多时候是主观地自说自话,并没有客观的把意思表达出来。很多句子写出来,靠的是你的意识流,自己写起来痛快,别人却不知你什么意思。你自己在你胸中的“丘壑”里弯弯绕绕,别人不一定能跟上。放个几周,胸中的激情消失了,意识流也都流光了,就可以比较冷静客观地看自己的文章。肯定有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
我只知道三个人写作是一气呵成的。一个是哈佛大学的伟大的生态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威尔逊写作几乎不用改第二遍,写完就可以付梓。但是人家能得普利策奖(美国最大的文学奖),你行吗?你不多改几遍?还有一个是清华的施一公教授,据他说,他有一次一晚上就把一篇投Nature的文章写完了。这个我是极其佩服。第三个是中科院的邢老人家,科学网的网友都很熟悉了,他LRJ是江湖有名的快手,写文章也经常是下笔千言,立马可待。但是我想,他搞的理论物理,公式是主要内容,描述性的文字是次要的,而且学物理的人自有一套语言和逻辑体系,有别常人,所以我们学不了。 我博后老板是学物理的英国人,大家都说他写作极佳,但是他写一篇生物的Nature/Science也得一个月。
好几年前看过一个加州大学的大牛讲如何写基金标书的视频,给我印象很深。此大牛(美国的母语写作者)多少年来NIH的基金没有断过,而且经常同时拿两个(美国的基金基本是看本子,不看人的。我认识两个院士很多年都拿不到钱)。大牛说,他写一个本子,要改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你能想象得到吗)。最后一版和第一版比起来可以面目皆非。所以他建议写作一定要早早的开始。写完了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改一遍。他说他改写的稿子能有一尺高。在那个视频里,我记得他说,then rewrite it, then rewrite it, then rewrite it,一口气说了能有六七遍强调这个事儿。
我觉得,写文章和写标书虽然有不同,但是道理差不多,一定要提早开始,改个几遍再投。
第二,一定要秉持我最不齿的西方还原论思维。中国人的思想有时候很深,很复杂,想表达的意思很精妙。所以中国人讲存乎一心的哲学,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究尽在不言中。这种哲学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基因里了。但是,你去给编辑和审稿人“拈花微笑”吗?人家回过头来给你一棒子。禅宗有个词叫棒喝。什么是棒喝?这就叫棒喝!(此处应该有幅漫画。)
西方人的思维特点就是“肢解”“还原”。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是这样教育的,一直到生意场的经营管理测略,什么“和乔布斯学管理”之 类的烂书,都强调先把一个复杂的事物肢解还原成多个简单的事物,再一一处理。(其实我隐隐觉得,西方很多东西,包括人工智能,都是对真实世界的还原模拟。东方人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从上而下的去认识宇宙自然,西方人先还原了之后,自下而上的,通过无限接近的模拟方式去认识事物。所以他们认识到的都是近似的假东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如苹果手机诸多的实体模拟程序,因为太像了,人们都感觉不出来。)
兰若寺的燕赤霞大侠说,道可道,非常道。这话可以反过来说,若要道,弃常道。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既然你要发论文,就别学陈疯子故作高深了,一定要繁杂化清淡。你既然想写论文,那就是要和人交流,要和人交流,那你的思想只要“道”出来,就必然要失真。你要做的就是,通过细细的分割,把失真率降低。
好像说的太玄了哈。高大上的玄谈背后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简单的规则:重写所有的长句子!
就这么简单。
中国人写英文,喜欢从句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你把所有三个以上的从句都改成两个以下,你文章的接受率就大大提高了。
欧洲人我不清楚。美国人,一个句子里若出现三个以上互相有逻辑关系的事物,普通人的耳朵就关上了(没有统计数据,是我自己的感觉)。科研人员能好一些。但是如果你把一个含两个关系的句子,分割成两个各含一个关系的句子,一般的科研人员就会觉得读起来轻松的多。当然,我就是举这么个例子,很多时候是不可能分割 开的。但是,宗旨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割成多个简单的句子。这样做,读起来会稍微显得罗嗦一些,但是别人肯定能读得懂。(这也要有个度,也不能太罗嗦了,从句还是有用的。但是总而言之就是要化繁就简。)
从操作层面来讲,如果一个句子超过了Word文件的四行,你就一定要想办法或者缩减或者分割,三行其实都嫌长了。很多美国人的大脑不足以处理这么长的信息。(除非你英文特别好,用词捏拿都很有分寸,那就没有这个限制了。但是,如果你的英文这么好,看我这篇博文就是浪费时间了。)
第三,用小词儿,不用大词(jargon,自己去查这个词的意思)。除了专业词汇,不要显示你的词汇量。马克吐温说,要想写好,很简单,杀掉所有的形容词。科研写作是一样的,尤其是动词,能用use,就不要用utilize。形容词,凡是太花的,全部删掉。平平实实。这不是文学创作,不是写小说,不需要词汇量。我博后的大老板有时候会在讨论部分加点儿比较感性一点的词,不多,两三个而已。即就是这样,博后的二老板还是很反对,能删的都删。
儒林外史里有个秦翰林。秦翰林很看不起放浪形骸不求功名的天长县的杜少卿,他让自己家族里入了学的子弟们在书桌上都贴一个小纸条—“不可学天长杜仪”(杜仪,字少卿)。如今我说,要发SCI文章的青年博士生博士后,你们听我的,在电脑的桌面上都贴一句话:”不可学泉州陈楷翰“。
你们去看看陈楷翰正儿八经的专业博文(散文不算)。。。那是一个大词接一个大词,专有名词不解释不说,把些动词都搞得那么复杂。除了他师兄戎可和我,不知道谁有耐心去一个一个请教他都是什么意思。至于看懂看不懂?那是谁也看不懂(我请教之后,能看懂七八成),比相对论还玄。所以,同学们,如果要发SCI论文,就去看陈楷翰的博文,他怎么做,你们就反着做,庶几能发。
差不多就这些了。还有一些细节的技巧,比如动词不要放在很长的词组后面(美国人读句子的时候下意识地在找动词在哪里 ,如果你放在句子的后半段,他一下子看不到,心里就会着急)等等。那些我说了你也记不住,我也就不说了。
词汇量,不重要。你的目标不是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写小说。日常的词汇加专业词汇足够了。何况还有我刚才说的第三条。
语法,重要,但是简单。真的很简单。其实常见的语法错误就是那么多。找一本新东方的托福的语法书。认真看,认真做所有的练习,两个星期,保证你能杜绝90%的语法错误。剩下的10%不好解决,但是不会让审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到现在,什么地方加the,什么地方不加the,我还是搞不清楚(其实美国人有些时候对加不加the也有争议),但这些都对你发文章影响不大了。
对于英文程度比较高的科研工作者,想写的精致文雅一点的,我100次强烈推荐这篇文章:“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网上一搜就有,免费下载的。这文章我看了好几遍了,每隔几年看一遍。现在能达到文章要求的50-60%,还在继续努力中。内容是什么我就不废话了,总之就是科研写作的九阳真经,绝对的宝典。
总结一下:英文的科研写作的宗旨就是化繁就简,屈尊俯就读者,让人读着不累。如何才能不累呢:整篇文章要有逻辑;每句话要短,尽量一句话一个意思,不要把复杂的意思挤到一句话里;每个词要简单,用小词儿,不用大词儿。为了保证这几点,一定要慢慢的多改几遍。
最后叮嘱一句,怕你们忘了,科研文章,不要李白,不要陈楷翰,不要那高,不要那多雪。
又及:我上面说的完全是八股实用文。而且是初级和中级层次的,单纯就是为了博士生青椒们发学术文章而已。而真正的科研论文也可以写的很有文采,爱德华威尔逊,还有很多有文化底蕴的科学家,都可以写得很漂亮。 只不过在现代社会(全民民主,什么事情都是全民参与),做什么事情的趋势都是向下看齐,实用即可。所以那种科学家/作家也越来越少。这其中如何做到平衡,如何做到通俗而不低俗,是一件很考较功夫的事情。
又又及: 好像有朋友误会了。我和陈疯子是铁哥们。我对他那是明贬暗褒,这么夸他,正是赞他特立独行,矫矫不群,他高兴着呢。 我是真心贬他,但是换个角度看,实际上就是真心褒他。我是“何时忘却营营”,他是已经“小舟从此逝“了。
本文转载自候沉科学网博客。文章转载只为学术新闻信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