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欢迎访问iThenticate中文网站,在这您可查阅相关文章以及免帐号检测您的论文哦!

周末不要给期刊投稿!

期刊投稿 ithenticate 1917次浏览

《西游记》里,纵使孙悟空一身武艺、火眼金睛,既会七十二变,又能翻筋斗云,也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五指山,他万料不到自己的命中会有此一劫。那么,没有一身武艺但有一腔科研精神、不会七十二变但也三头六臂的研究生们,他们又是否预料得到自己会遭逢投论文被毙的大劫?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这很有可能是他们没有挑对日子,恰好赶上了审稿人的“生理期”。研究人员对 JSCS 杂志 2013 年至 2014 年间的 596 篇投稿论文进行了研究,他们比照了投稿日期与命中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神奇的“周二—周三”效应即周三的论文投稿数最多,接受率也较高,而周二的论文接受率则最高。如果投稿者不幸选择了周末,那么他们就撞到了枪口上,那两天的拒绝率达到一周内的最高,可谓是“投稿不宜”

这让人不禁要问,难道投稿真的要看黄历吗?在看似非理性的结果背后,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命中还是失败,由谁说了算?有以下三个影响因素!

1、所处情境的冲突

不依赖于情境的判断是不存在的。在上述的投稿事件中,论文是去是留,须看投稿者与审核者之间所处的情境是否冲突。

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忙到葛优瘫的实验室里,研究生们的作息如下:工作日忙实验、周末忙论文,周一再交给导师修改,于是投稿时间也就顺延到了周中。这时对于审稿者来说,也刚刚趋近工作日的中点,可谓是两者的情境相融合。

但是,如果遇到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研究生,他在工作日玩命地兼顾实验与论文撰写,找导师提供修改建议,又急急忙忙地赶在周末交稿,那么他将很难在“速度”与“质量”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再对比审稿者的情境来说,恰逢休息日,却要加班看稿,心情不爽以至于让拒稿率上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种投稿者叫做“学术大神”,不管黄历上怎么写,就算“投稿不宜”,他也能分分钟就命中。也有一种审稿者叫做“工作狂”,不管今天礼拜几,他都能随时办公,维持一致的态度。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处在不同情境中的人,只是选择性地注意到了自己所处的情境,却忽略了对方的情境因素,这种知觉上的盲点将会成为决策中的一种限制。

2、先验性的认知

对人或事的固有认识及惯性思维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比如,一位研究生,他写出来的论文初稿糟透了,反复修改多次后,总算勉勉强强,却好像并没有什么亮点。当他回顾大学时代的毕业论文及他在学术写作上的经验,发现自己一贯的行为模式即是在这方面表现平平。导师让他再多加斟酌,他却对自己不抱什么期望,怀着“估计跟大学时一样投不中”的心情,他匆匆忙忙地找了当地一家期刊投了稿,其中尚有几处地方未曾优化。结果这位研究生果然收到了编辑的退稿信。

同样的,就编辑而言,若是多次收到同一个人拙劣的稿件,他也会对这个人之后的稿件抱有成见:“不用说了,一定不行。”当他带着挑错的眼光去进行审核,那么自然也会发现更多的错误与不完美之处。

可以说,先验性的认知就像是一场自证式的预言,它将决策中的非理性凸显到最大,最终的判断结果也未必是趋向真实的,但却是人们自己最为相信的那个结果。

3、对结果的评价

在多局的决策行为之中,人们对每一局结果的评价,又会影响到对下一局的判断。

比如,同样是面对一次投稿失败的结果,一些人将之归因为“准备不足”或者“没看黄历”等外部因素,他们并未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是能从结果的反馈中看见自身的盲点,适时地变换策略:改换投稿的时间、换投一个更加适合的期刊、付诸更多的准备时间等等,如此便能在下一局中抢占先机,化劣势为优势。另一些人则将一次失败归因为“我能力不行”“我就是做不好”等内部因素,他们带着认命的态度去应付论文投稿这件事。这时投稿便沦为了一场习得性无助感的不断再现——只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且因不确定性的消失,判断所带来的赌博乐趣,也就荡然无存了。(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站的文章和资源来自互联网或者站长的原创,按照 CC BY -NC -SA 3.0 CN协议发布和共享,转载或引用本站文章应遵循相同协议。如果有侵犯版权的资源请尽快联系站长,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有争议的资源。
喜欢 (1)
[turnitinhk@sina.com]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