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探究科研项目,我们需要申请各项基金的资助。但是申请的基金不一定就能顺利获得资助,当项目申请被拒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了解被拒的原因,之后再根据被拒原因有效整改重新申请。
第一个层次的问题算低级错误。所谓低级错误一般是由粗心大意,填写申请书不够仔细等问题引起的,多数会在初审时就被卡掉。
初审又名资格和格式审查,资格审查是看申请人是否具有申请资格,申请人和参加人是否超项等,格式审查就是看申请书材料是否完整,相关单位的盖章是否齐全。每年约有5%的申请书在这一步审查中出现问题,因而不能进入正式评审环节。因为这些粗心大意的原因导致申请书在初审就被淘汰实在可惜。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经费预算的问题,甚至有的申请书中会出现前后数字不一致的错误,这样怎么能给评审人员一个好的印象,让他们放心把经费交给你管理呢。
第二个层次的问题算中级错误,主要是写作水平方面的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项目名称和摘要。
项目名称应准确恰当、主题明了、字数适中。但有的申请书项目名称太大或太小与项目内容不符,又或是字数过多。项目的摘要是项目名称的进一步扩充,要全面而重点突出地表达项目的研究意义、内容、方法等。摘要撰写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或详略不恰当。这些都有可能是项目被拒的原因。
第三个层次的问题算作高级错误,大多数申请被拒问题都出在这一级错误上。主要体现在立意创新方面,比如学术研究工作不具有创新性和新颖度,选择的研究工作起点较低,课题与国外研究重复,降低了研究的科学价值。
又或是创新过大,实际在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等情况。还有就是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案的合理性。有些研究人员出于保密考虑而将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观察指标等写得过于简单,以致评议专家无法评价该研究方法是否可行。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申请书的撰写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多向有经验的人咨询,并且在每次递交之前再逐项仔细检查,至少尽可能地避免低级和中级错误,以提高申请书的命中率。
项目不中肯定会失望,但是也要客观地承认申请本来就不是百分百能成功的。很多项目申请的成功率是在30%的样子,就是说三份本子里面,肯定有两个是要当分母的。所以一知道没中就立马出现过激的情绪反应还真没啥必要。骂什么评审制度不公平,肯定早就内定了呀,评审人员根本就不懂我们这行呀。其实这些话自个儿心里想想也就行了,骂出来也是没用的。结果反正已经定了,坏话传千里,影响到下一次申请就更不好了。
接下来就是重新审视项目申请书,找自己的问题。一些申请可能只给最终结果没有补充意见,这时候如果能够联系经费管理单位,询问有没有更详细的申请意见,对下次申请的帮助会很大。大致来说,处理不中的基金有几种做法。一个是把它变大,联合一些合适的合作单位,把可行性和项目影响方面弄得更加漂亮,说不定还可以申请到更多的经费。一个是变小,重点抓中某个创新点,深入挖掘一下,把下一个版本变得更加精练、清楚。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就在原先的本子上进行修改,在文字上多下功夫。虽然本子写得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中的概率,但是从长远上来看,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相关领域积累更多的基础是最实用的。
目的要明确。这个世界确实是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没有人愿意听你巴拉巴拉100年之后的巨大突破,都希望能看到3-5年内就能有一些结果出来。所以,与其提一些太远太高的目标,不如很现实很具体的把目标定位在3-5年内需要解决的一两个关键问题。
突出自己的优势,但是不要夸大。实际上,评审专家都会是互相认识的人,有的不但对申请情况了解颇多,甚至还知根知底的。夸大自己的情况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有时候反而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等跳进去了只好就发现想出来都出不来了。
有的申请者在项目申请书中先巴拉巴拉自己发的文章,然后提到啥啥技术,说这个方案已经在实验中得到验证了,结果很好。但是文章发表的部分只有理论,实际实验呢,还在做,结果还没有出来。
结果review里面就给老不客气的指出来。说这个初步的结果还不够好,如果依照现在的实验结果来看的话,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的,而如果要等那个好的结果出来的话,根本赶不上项目的进度。所以建议是等好的实验结果出来之后再去申请,这种comment应该是很客观的,没法反驳的,所以当然是被采纳的。
Reputation很重要。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某个人很牛?原因很简单,是看在他的先前业绩上的。如果他负责了几个项目,而且结果都还不错,接着申请的又是后续工作,看起来也还是有点意义的,那为啥不给呢?因为给了出结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总比把钱交给一个没经验的、风险还比较大的强吧。所以有可能的话,翻翻以前的成功经历,不用太费笔墨,但是在相对显眼的地方罗列上,是会有好处的。